我省自2020年推进健康云南行动以来,从提高营养服务能力、创新营养产业体系、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等方面推进合理膳食工作,全民营养健康素养得到提高,群众饮食从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转变。
3个先导工程开园运营不到一年时间,累计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营收400余万元,带动442户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余万元。853个企业、1685个合作社与41.39万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和三类对象建立了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双绑覆盖率达93.6%,高原特色产业夯实了脱贫群众增收的硬支撑。
彝良县云中苗寨乡村职业经理人柏令介绍,除了他是来自彝良县龙街乡的外乡人外,云中苗寨运营管理团队20余人全部都是本村人,每人月工资在2800元左右。昭阳区委主要负责人介绍:目前,昭阳区苹果产业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的联动发展新格局,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劳动就业等7种联农带农促增收方式,带动农户11.7万户45.6万人增收,其中脱贫户和监测对象1.8万户72万人,户均收入达7万元以上,人均收入1.8万元以上。靖安安置区党工委副书记朱荣明说。作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高标准苹果矮砧密植示范园,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采用国际领先的自根砧矮化密植技术,高标准打造10万亩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园,全园安装果树稳定格架、防雹减灾网,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使用成套的现代化果园管理机械设备,成为引领昭通苹果产业发展的示范和标杆。在家门口的香葱基地务工,每天的工资在80元至120元之间,实现了照顾家庭、务工增收两不误。
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有8.26万户35.47万人,外出务工是促进搬迁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先导工程激活乡村新动能 月亮广场、苗寨新韵、民族文化墙,看得见的乡愁令人流连忘返。在公司三楼成品展示区,唐装、泰拳裤、绣花手提包等产品琳琅满目。
二楼缝纫作业区设备嗒嗒作响,百余名工人忙得热火朝天。政府帮我们把过关,还设了服务站,我们过去也放心。面对支持国家大型水电站建设和脱贫攻坚的重大考量,搬迁成为昭通人最为熟悉的词语,出发成为移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赵光蕊指着照片,笑着一一介绍。
项目占地面积25亩,计划投资6800万元,运行后可带动800人就业。特色产业稳增收走进镇雄县呢噜坪易地搬迁产业园宝涛服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灯火通明,8条全自动刺绣生产线高速运转。
沿着蜿蜒的青石板小巷来到扎西会议旧址江西会馆,云南扎西干部学院现场教学教师段星正声情并茂地讲着故事党课,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聆听。——探索创新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群众自治的治理模式,在安置区(点)成立党组织,配备社区干部、设置楼栋长,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历经数千年的时光洗礼,这里积累了各民族交汇交融的深厚历史底蕴。为做好水电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让库区移民住得下、能融入、会致富、更幸福,昭通抢抓历史机遇,通过积极有序开发水电,化资源优势为经济增长动力,兑现建好一个电站,能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承诺,使水电开发成果更多惠及贫困地区和移民群众。
此情此景,仿佛将大家带回到那段艰苦卓绝又热血沸腾的长征岁月。眼前的情景让周恩来的眼眶湿润了,他深情地凝望着大家,庄严地向在场的同志们行了个军礼……讲到组建川南游击纵队动员会上的场景,段星缓缓举起右手,向在场的观众行了一个军礼。赵光蕊指着照片,笑着一一介绍。清洁电能持续输出,在点亮万家灯火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库区移民的命运。
……如今,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和谐稳定,一个个集中安置区成为昭通大地上的新地标。通过打造故事党课品牌,组织开展现场学习,扎西干部学院将红军长征过云南、过昭通的基本史实,充实完善到教学内容中,让旧址遗迹成为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教材,生动讲述革命先烈的光辉历史。
为保障全县6.5万余名搬迁群众的就业发展,镇雄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分3期规划建设占地面积615亩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园,主要承接东部地区纺织、服装、箱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探索创新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群众自治的治理模式,在安置区(点)成立党组织,配备社区干部、设置楼栋长,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搬迁后,赵光蕊的丈夫参加了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成为一名技术工,通过劳务输出前往江苏务工,每个月有七八千元收入。巧家县秉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将城镇发展前景好的区域用于安置库区移民,规划确定8个移民集中安置区,让5万多名移民实现进城上楼。云南昭通地处乌蒙山区,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能资源丰富。讲到未来的打算,赵光蕊信心十足。打造国之重器,注入发展动能。昭通市彝良县开展建党百年 同心筑梦主题活动,各族群众和各行业代表共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面对如此困境,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昭通以讲好扎西会议故事为引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践行红色基因+民族团结进步模式,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结合,把罗炳辉将军纪念馆、扎西会议纪念馆、红军长征标语馆等红色文化阵地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课堂,讲好各族群众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的故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巧家县大寨镇小寨村村民朱万祥也在外出务工的专车上。‘局长直播带岗活动推动就业招聘服务线上化,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为稳就业、保增收注入新活力。
如今,随着一个个产业园区项目的快速推进、一家家企业的投产运营,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发展产业支撑进一步夯实。牢记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
3年前,一家人从镇雄县盐源镇盐溪村搬到这里,为了方便照顾孩子,付义芬选择了就近就业。经过咨询,朱万祥决定到人社部门实地考察过的一家江苏企业工作。特色产业稳增收走进镇雄县呢噜坪易地搬迁产业园宝涛服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灯火通明,8条全自动刺绣生产线高速运转。依托已建成的56万平方米帮扶车间,解决3500余人就近就业。
在公司三楼成品展示区,唐装、泰拳裤、绣花手提包等产品琳琅满目。老大上六年级了,学习很好。
厂房搬进安置区(点),产业安在家门口。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都洋溢在笑容里。
曾几何时,历史悠久与发展滞后、区位优越与交通不便、资源富集与产业弱小、文化厚重与教育落后、山川秀美与生态脆弱五个并存是昭通最大的现实写照。沿着蜿蜒的青石板小巷来到扎西会议旧址江西会馆,云南扎西干部学院现场教学教师段星正声情并茂地讲着故事党课,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聆听。
在如诗如画的乌蒙大地上,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继续讲述感恩奋进心相连、赓续血脉力相聚、互嵌交融道相通、国之大者志相同、以文化人情相融的昭通故事。和呢噜坪安置区一样,昭阳区靖安安置区已建成马铃薯产业基地5万亩、蔬菜大棚3000个、香葱基地2000亩。——移民群众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实现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产业工人的跨越。
依托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威信县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等有机结合,精心打造扎西荒田红军苗寨、水田湾子、庄子上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点,在更好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新平台。公司负责人曹勇介绍,公司从广东潮州来到镇雄投资建厂,看中的是这里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营商环境好。
锁边、拉腰、剪线、熨烫……经过一道道工序,一件件成衣呈现在人们眼前。因孩子尚年幼,赵光蕊就近应聘了社区的公益性岗位,每个月也有一千多元收入。
全市农村劳动力305万,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250多万,其中省外务工人数常年保持在160万人以上,务工收入超过500亿元,务工收入占全市农村家庭收入的75%以上。昭通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富集:从罗炳辉将军等革命先驱的救国图强,到川南游击纵队与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英勇斗争。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